视觉和精神的双重洗礼,《王阳明》以“一场遇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发表时间:2021-03-30 19:32

当辛柏青遇见王阳明、当一个现代文艺工作者遇见明代的儒官、当一个普通人遇见圣贤、当个人遇见时代……这种穿越“遇见”会激荡出怎样的火花?拨开历史的迷雾,王阳明又是如何成为一个古今称颂的“圣人”?阳明心学又有何魅力,能让后世推崇遵循?

近期上线的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重点纪录片项目、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宣传司指导项目、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年度重点项目、浙江文投出品的五集大型人文纪录片《王阳明》,就通过精彩的演绎、准确的史实、严谨的求证全景式揭开了圣人王阳明波澜壮阔的一生,并通过“溺”“困”“悟”“功”“明”五个主题系统阐述阳明心学的形成脉络、核心要义,让观众在中式美学和多角度“对谈”的巧妙融合间,窥见圣贤的伟大和阳明心学的思想魅力。

中式美学为基,匠造惊艳视觉呈现

在惯常纪录片创作中,对于历史的回顾,多采用史料加解说的方式进行艺术呈现,而这往往会导致片中充满或黑白、或泛黄的枯燥陈旧之感。而纪录片《王阳明》则通过启用国内一流的纪录片导演与撰稿,搭配一流的电影摄影与演员,打破了这种刻板印象,在保障严谨考究的纪录片内核的同时,通过精美的画面、考究的造型,为观众打造出独具一格的镜头语言,传递出传统的中式美感,从视觉上带来美的享受。

对称安排、秩序井然、有条不紊,强烈的政治理论色彩,浓郁的理性精神,是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一大民族特色。在《王阳明》一片中,对于建筑物的拍摄就整体散发出简约、大气和庄重的东方美韵,无论是在余姚故居还是在京城宫殿,以黑白灰棕为主的层次变化组成统一的色调,显得清新素雅,而以“中轴对称”为主的拍摄手法也重现中式建筑的庄重浑厚之美,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更是给人以强烈而独特的审美效果。

在对人物的塑造上,一方面延续“中轴对称”的构图思路,将王阳明置于画面的中心位置,凸显主人公的圣人地位,而这种构图也从侧面传达出王阳明的清雅和一身正气。另一方面则充分借鉴了中国画中“留白”的艺术表现手法,利用周围事物进行遮挡,构建镜头内容的虚实远近,形成别致考究的画面,带给观众电影版的观感体验。

在人物服装上,《王阳明》基本遵循了宽袖、方巾圆领的儒生襕衫特点,服装品质也多符合王阳明身处的不同环境、不同身份,而白色、裸色、墨绿等颜色以及真丝、薄纱等材质的运用不仅增添人物灵动飘逸之感,也符合王阳明早年一心向道的精神追求。

此外、象棋剑戟、香炉烛台、书案桌几等道具在色调、质感、材料等方面也都与场景画面保持统一的风格,互相结合,互相映衬。

精巧的设计、考究的细节,《王阳明》不但在不知不觉中增强着观众对于历史的感知,更是用高水准的镜头画面带给观众视觉上的享受。

三视角解读,共塑立体人物形象

纪录片《王阳明》的创新不仅体现在艺术呈现上,在创作手法上,该片也有了新的突破,摆脱了传统纪录片枯燥的“两张皮”式的表达,通过对历史、现实并行的剪辑手法,构造出角色与扮演者的“时空对谈”,同时辅以专家学者的采访,三视角之下共同塑造出一个更具人性温度、更具内在逻辑的人物形象。

在片头,饰演王阳明的演员辛柏青走进昏暗的山洞,深处似有一束光隐约从洞顶射下来,照到一块石头上。辛柏青走向那块石头,抬头寻找那若隐若现的光,似乎想体会当初王阳明悟道的感受,若有所思地在石头上坐下来。渐渐的,他的身影变成了正在打坐的王阳明,在一片光亮中,圣人王阳明的眼睛缓缓睁开……

这段颇具禅意的情节,开启了一段现代人与古圣人之间的追寻、相逢之旅,也很自然的就将观众带入到特定场景。在片中像这样辛柏青与王阳明形象、面孔重叠的镜头多次出现,在辛柏青富有感染力的讲述之下,更让人产生时空交错之感。

本片的进入视角,是演员辛柏青为扮演王阳明这一角色,去探访接近这位圣人,在这一过程中,他的眼就是观众的眼,他的心又复刻了阳明的心,他代替观众,沿着阳明足迹、一步步的去认识、了解、接近这位圣人,最终他完成了角色塑造,而观众则看懂了阳明其人和心学思想。而这种追寻就像饰演者辛柏青所说的“无论历史的雾霭多么浓,人心总还有某些相通之处。”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王阳明》就并非是一部标准的教科书般的人物传记,因为它在表达的过程中融合了当代人的眼光与思想感情,但也正因为这种追寻“对谈”,让王阳明的人物塑造更具人情温度与人性弧光。

而另一个视角则是从王阳明自身出发,通过情景再现的方式能够让观众更为直观的感受王阳明在身处于特定的环境之下其个人的情绪表达,这在使其成长脉络更连贯清晰的同时也能够使他人生经历的这种命运感穿越时空,带给观众设身处地的心绪起伏,更具沉浸之意。

在第三集龙场悟道的情节中,王阳明通过“澄默静一”的修习,不仅超脱生死之念,而且让未曾参透的“格物致知”之旨终于显露真容。为了表达这种顿悟对其思想精神上的巨大影响,片中借用了水凝成珠、草长花开、拨云见日、斗转星移等意象的超高速摄影和延时,让观众从这些富有生命力和情感的通感表现中更能够理解王阳明的一生所求以及阳明心学的缘起和内涵。

而陈来、吴光、钱明等专家学者对王阳明的解读,则在一定程度上为观众提供了解惑的作用。那些影像难以表达的背景内容和价值意义,通过他们的介绍与阐述,能让观众随时从王阳明的命运中抽离出来,更客观、更理性地看待这一人物和其思想。

无论是演员精彩的演绎还是学者透彻的解读,每一个视角都在帮助观众实现这场“时空对谈”,在这场跨时空相遇中,观众既是旁观者、经历者、也是见证者、研究者。

凝结文化自信,焕发传统文化时代价值

从聪慧少年到立德、立功、立言的“真三不朽”圣人,从一心执着于“格物致知”到开创“知行合一”“致良知”宏大心学境界的旷世大儒,从左手执卷讲学授业到右手抚剑叱咤三军的“明代第一奇人”……纪录片《王阳明》以圣人王阳明追梦悟道为经,以阳明心学对当时社会的影响为纬,以他惊心动魄的人生经历和一场场思想上的碰撞,带领观众深刻体会领悟阳明心学的脉络,但这并非其最终目标。

在古代贵州的文明书院,王阳明首次正式提出“知行合一”说,这一学说影响极为深远,是让思想和行动统一起来的实践主义,同时在它的教导之下,也成就了后世无数人的伟业。

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以此纯乎天理之心,发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发之交友治民便是信与仁。……

王阳明所有的思想都非坐而论道,而是在跌宕的人生中悟到的真理。他将心即理和知行合一的学说贯穿于儒家经典的系统诠释之中,在他的讲学与传播之下,逐渐超越了朱熹之学的固有局面,而独开一片广袤的天空。

而他也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开始经世致用,造福一方。如在到庐陵为官之时,他积极应对了重赋、旱灾、疫病、寇盗、火灾等具体问题,并在深切感受到民生之艰之后,愈加坚定了自己的亲民思想。

从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中,观众不难体会到“实践”“仁德孝义”的内涵精髓,而这些思想在今天仍具有较高的指导意义,需要观众在为这些优秀古代哲思文化感到自豪的同时,将这些内容内化成干事创业、学习反思的源泉动力,使其作为信仰和价值观在新时代散发出新的光彩,影响今人能像古代圣贤那样格物穷理、知行合一、经世致用。

从哲学思想的内核挖掘到电影般的视觉呈现,《王阳明》所诠释的是中国传统文化所独有的样态和内涵,并在润物细无声中传播着强大的文化自信。对于荧幕前的观众而言,这既是一次对于古代圣贤的循迹追光,也是对于优秀传统文化“阳明心学”的深刻感知和系统总结。


| 相关机构
人民网                       中国美术家协会                    北大文化书法网                     北京正德书画院                    环球文化网                     作家网
光明网                       中国书法家协会                    中国美术大观网                     中国艺术收藏网                    贸讯网
人民艺术微信公众号
联系电话:13161866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