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鸿霄一羽毛——从寿康、悲鸿到黄扶

发表时间:2021-09-24 16:21


文\刘名


1895年7月,正值夏花绚烂的季节。在江苏宜兴太湖之滨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里,一个男婴在徐家老宅呱呱降生。

老宅主人徐达章公是位精通诗文、书法、篆刻,尤擅绘画的私塾先生,给儿子取名徐寿康,寓平安健康之意。字虽未能免俗,但却十分吉祥。在那个列强入侵风雨飘摇的落败晚清,恰好寓含了一位父亲对儿子未来美好的希冀与期许。

“荏苒青春三七年,平安两字谢苍天。无才济世怀渐甚,书画徒将砚作田。平生淡泊是天真,木石同居养性情。切愿康儿勤学问,读书务本励躬行。求人莫如求诸己,自画松阴课子图。” 这首题画诗,来自徐达章所作的《松荫课子图》,描绘了他在树荫下教儿子习字作画的静好岁月。


图一-课子图.jpg


“可怜天下父母心”,正如诗中所写,“切愿康儿勤学问,读书务本励躬行。求人莫如求诸己”,为了让自己心爱的儿子有一个好的前程,这个不同凡俗的、集中国传统文化集大成者的父亲,发现了儿子身上潜藏的绘画慧根,并成为儿子的第一个启蒙老师。他不仅教会了儿子画技,还有中国人历代承传的道德与人品。


图二-徐达章像.png


徐寿康六岁在自家私塾跟随父亲习读四书五经,八岁学习书法,九岁开始学画,每日临摹吴友如石印界画人物一幅,十岁帮父亲渲染画面的色彩,十一岁能任意绘画自然景物或摹写家人邻居。13岁时,家乡发生水灾,为了生计,跟父亲外出谋生。与父亲一起风餐露宿、漂泊他乡、走街串巷鬻字卖画的那些生涯,不仅是对少年徐寿康绘画功力的一种磨练,下层社会的苦难与劳苦大众的艰辛也激发了这个乡村少年忧国忧民的情怀。

当少年老成的徐寿康身揣自己亲手篆刻的方章“江南贫侠”、“神州少年”,在艺术的道路上踌躇满志时,然而怀抱幻想的青年贫侠很快就感受到了生活的苍凉与无助,饱受磨难和忧患。

1912年,积劳成疾的父亲重病在床,17岁的徐寿康瘦弱的肩头负载起养活八口之家的重担,每天往返五十里地,在宜兴女子师范、彭城中学、始齐小学担任图画教师。1914年,为生计辗转奔波的徐寿康失去了他最敬爱的父亲,为埋葬父亲,不得不向世伯陶留芬告贷:“…今临穴有期,欲世伯代筹二十元,使勿却者,则悲鸿镂骨铭心,愿化身犬马而图报耳…”。不久乡妻周氏病故,儿子吉生也因天花夭折,接二连三的变故和生活的重击下,尤其是失去父亲在艺术上的指教,让这位尚不谙世事的年轻人尝到了孤独悲寂的滋味。无尽痛苦之中,19岁的徐寿康将自己的名字改为徐悲鸿,“悲”是世事无常饱经忧患的感触,“鸿”是搏击长空的大鸟,将自己浪漫地比喻成一只要穿越茫茫长空悲哀的孤雁。


图三--葬父告贷书.jpg


视艺术为生命的徐悲鸿,为了自己的艺术理想,1915年,他辞去家乡三个学校图画教员的教职,第二次赴沪,抱着最后的希望在街头奔走,寻求半工半读的发展机会,然而并没有得到命运之神的眷顾,他依然四处碰壁,偌大的上海,却无他容身之地。

经同乡徐子明介绍,找复旦公学校长李登辉谋职,被拒,流落于沪。后又找商务印书馆《小说月报》主编恽铁樵求职,未成,复流落街头,陷入潦倒困顿之中,因欠旅馆四天房钱,被当了铺盖、扣了箱子、赶了出来,露宿街头却遭巡捕驱逐,又遭遇通宵风雨,饥寒交迫,走投无路之际,想要跳黄埔江自杀,被商务印书馆发行所的小职员黄警顽解救,这个素不相识的热心人,在徐悲鸿最倒霉的关头,拉了他一把,并在生活上施以援手,尽管捉襟见肘,却让徐悲鸿终身感念不已。

一次,徐悲鸿送画报答济他“燃眉之急”的同乡法德先生时,偶遇湖州丝商黄震之先生,黄震之喜欢书画也兼收藏,他十分赞赏徐悲鸿的画技,也很同情这个年青人苦寒的遭遇,于是便慷慨相助,让徐悲鸿栖身在他主持的一个俱乐部“暇余总会”,这是一个富商们抽烟聚赌的地方,尽管徐悲鸿只能在赌场没人时在里面看书作画,但对饱受风餐露宿的徐悲鸿来说,也是雪中送炭。徐悲鸿后来考入震旦大学,每学期四元的学费是黄警顽交付,而膳杂费四十元是由黄震之担负。后来黄震之赌败破产,无法接济徐悲鸿,但徐悲鸿却从没有忘记。


图四黄震之像.jpg


黄警顽与黄震之对徐悲鸿的帮扶,让徐悲鸿铭刻一生,感激不已,曾一度改名“黄扶”。徐悲鸿在震旦大学报名时便是以“黄扶”的名子注册登记的。成名后的徐悲鸿曾在《悲鸿自述》中详细记述了他与黄警顽与黄震之交往的过程,并写道“余飘零十载,转走千里,求学之难,难至如此。吾于黄震之,傅沅叔两先生,皆终身感戴其德不忘者也。”

虽然,“黄扶”这个名子震旦大学之后,徐悲鸿甚少用到,但是,徐悲鸿一生与黄姓人士的缘分比较深厚,后来,徐悲鸿在欧洲留学期间最为窘迫之时,也是得到黄孟圭、黄曼士两兄弟的解囊相助。


图五 黄震之像粉画.jpg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徐悲鸿是个知思图报、悲天悯人的人。1926年,徐悲鸿从新加坡返法前,在上海举办画展期间,在黄震之家,用自己所学为恩人创作布面油画肖像《黄震之像》,他画的非常用心,色彩也很鲜艳,画中的黄震之,中式衣衫,手握烟卷、精神矍铄、端坐在藤椅之上,一副儒商的风度与神态。此外,还创作了《黄震之像》的纸本粉画。1930年为贺黄震之六十大寿,徐悲鸿特意精心构思国画《黄震之像》,把黄震之画在长青的苍松古树下,神态安然悠闲,画中缀以丛生的翠竹,傲霜的菊花,寓意深远温暖,并题跋:“饥弱天下若由已,先生岂不慈!衡量人心若持鉴,先生岂不智!少年裘马老颓唐,施恩莫忆仇早忘!赢得身安心康泰,矍铄精神日益强。我奉先生居后辈,谈笑竟日无倦竟,为人忠谋古所稀!又视人生等游戏,纷纷来民欲何为?先生之风足追企,敬貌先生慈祥容,叹息此时天下事!”落款为“黄震之先生六十岁影”。


图六黄震之像中国画.jpg


为了表达自己对“黄姓”人士的感激,1927年底,徐悲鸿曾制定过一份油画肖像的润格:“胸像500元,半身像(到膝为止)700元,全身像1000元,末行加黄姓者减半”,所谓“黄姓者减半”,这是为了不忘当年黄震之、黄警顽、黄孟圭等人的扶助,而泽及黄姓之人。他也曾把自己画入《田横五百士》中,身着一袭黄衣,表明自己永远不忘帮助过自己的黄氏好友。也把后来生活寥落、年老体衰的黄警顽带到中央美院极尽照拂;竭尽所能,帮助病困澳洲的黄孟圭。


图七.jpg


“山穷水尽,而能自拔,方不为懦”,正如《悲鸿自述》所说,从寿康、悲鸿到黄扶,让我们了解了一个已为人知又鲜为人知的“中国鸿”,在人生的起初,在艺术的海洋不断寻觅铁着心打拼天下的生命故事,也让我们感受到“雪中送碳”温暖和“知恩图报”感念。


                                     刘名(副研究馆员)

徐悲鸿纪念馆

20190703023723_41607.jpg


刘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经济管理学硕士,高级讲师。就职于徐悲鸿纪念馆,曾任徐悲鸿纪念馆馆长廖静文的秘书。喜欢文字,擅长用文字记录生活感悟,热爱艺术,潜心钻研徐悲鸿艺术研究。现已在《人民艺术》、《美术杂志》、《北京文博》 等刊物上发表作品若干。



| 相关机构
人民网                       中国美术家协会                    北大文化书法网                     北京正德书画院                    环球文化网                     作家网
光明网                       中国书法家协会                    中国美术大观网                     中国艺术收藏网                    贸讯网
人民艺术微信公众号
联系电话:13161866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