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夏衍,也就读懂了那个时代”

发表时间:2020-02-15 00:00作者:人民艺术

文/徐璐明

     大幕拉开,上世纪30年代旧上海狭小逼仄的亭子间的剖面在舞台上向观众敞开。5个家庭、14个人物,挤在一幢本该由一家人居住的老房子里,每个人都面临着不同的生活困境……昨晚,夏衍经典话剧《上海屋檐下》亮相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舞台。

      1937年,夏衍第一次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创作了剧本《上海屋檐下》,他描写了一栋拥挤的石库门里几个思想不同、背景各异的家庭为生存而挣扎的情景:8年前被认为死在狱中的匡复突然找到妻子彩玉,而此时彩玉已带着女儿葆珍跟职员林志成同居。当时,夏衍安排了他认为近乎奢侈的演员阵容,如赵丹扮演匡复,赵慧深扮演彩玉,原定1937年8月15日上演。可惜抗战爆发使该剧未能如期上演,直至1957年才被国家话剧院的前身中国青年艺术剧院搬上了舞台。

     今年是夏衍逝世20周年,上海话剧艺术中心邀请曾在2007年首次执导该剧的王筱頔导演,与三代话剧人一起再次将《上海屋檐下》搬上舞台。导演王筱頔坦言,在创作初期,她也曾遇到不少困惑。“每一个家庭都有自己的规定情境,每一组人物都随着自身规定情境尖锐化地动作着,那么是什么把散落在各自矛盾中的人物命运连结起来的呢?是狭小的生存空间,是潮湿、闷热的黄梅天,是谁都无力改变自身命运的那份痛苦和无奈,更是当时民无宁日的时代。至此,我才读懂了夏衍,读懂了那个年代。”


      这是一幅上海小人物的群像,身份、性格、生活习惯、处境各不相同,王筱頔将重点放在塑造身处苦难中的每一个小人物上。她设计了这样的舞台场景:每个故事中,只有一组人物在场景中进行表演,其余人物仍旧在属于自己的空间内过着各自的“日子”,他们或梳妆打扮,或吃着晚餐。观众能同时看到场上所有人物的一举一动,每一个人都是立体的。以往话剧“经典重排”,导演往往要进行新的诠释。不过,王筱頔却坚持此次排演《上海屋檐下》,将“完全忠实原著,真实还原当时的上海”。她表示,在现今的舞台上很少能够看到现实主义的朴素手法,之所以采用现实主义,甚至是有点接近当年的表演方式,“我想要传达给观众的是——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对于经典的东西始终要保持敬畏之心”。(来源:文汇报)


| 相关机构
人民网                       中国美术家协会                    北大文化书法网                     北京正德书画院                    环球文化网                     作家网
光明网                       中国书法家协会                    中国美术大观网                     中国艺术收藏网                    贸讯网
人民艺术微信公众号
联系电话:13161866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