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根美学 蕙质兰香——记著名美术评论家孙美兰教授

发表时间:2020-02-15 00:00作者:人民艺术

文_李优良

人民艺术杂志主编李优良采访孙美兰教授

      孙美兰,女1930年生,湖北武汉人。195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系,同年留校攻读造型艺术理论研究生。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人民艺术杂志社顾问。荣获国家“有特殊贡献专家”证书、中国美术家协会2008年授予“卓有成就美术史论家”称号。
     几十年时间以来研究当代的一位画坛大家,这不仅在中国在当今世界也是绝无仅有的,这种精神足以让我们感动。这句话是著名美学家柯棣华先生评论孙美兰教授的话。孙美兰教授用她一生的时间去研究美术史论,并且执着于对李可染先生艺术的研究,可以说她是李可染先生理论研究的集大成者。


鼓浪屿远跳      孙美兰画稿墨迹

兰为王者香      孙美兰作品李可染题字

     知道孙美兰教授的名字,还得由樊林老师说起,多年前樊林老师说有一篇文章让我帮忙在媒体上发表一下,我仔细读了这篇文章,立意很高,评点准确,文风洒脱,再看一下名字,是孙美兰先生写的。当时我还不太了解孙美兰先生在美术界的影响和位置,后来这篇文章又在我主编的《人民艺术》杂志发过一回。前不久我们为樊林先生举办的作品集首发式及作品研讨会,孙美兰先生冒着大雪来到我们人民艺术创作院参加活动,她的这种精神让我们感动和敬仰!八十多岁的她,思路清晰,语言流畅,尤其是她在研讨会中对樊林老师作品的评价更让我感受到她对艺术理论研究的深厚。她说樊林先生的作品有历史感,有生活感,有时代感,有一种穿越时空的内涵。她的这种表述,让我们很难想象是出自一个文弱老太的语境。活动结束后我就产生一定要去拜访一下孙美兰先生,给她做一期专访的想法。

石涛画意之一    孙美兰画稿墨迹

石涛画意之二    孙美兰画稿墨迹

      经我们几次电话上的沟通,终于如约在冬日的一个下午,来到孙美兰先生的府上。先生很认真,按我们的采访提纲准备了很多的材料,可以看出先生做事的严谨细致而有逻辑,在先生的客厅我们开始了这次访谈。
     说到自己美术史论、评论的学科入门,用孙先生的话说是无意插柳柳成荫。孙美兰当时是中央美术学院美术绘画系学生,当时这个班里分两批学生,一批是北平艺专,一部分是她们这批后来考进来的学生。李可染先生就是任教的老师,而当时的学科只教有勾勒和白描,那个时候受大环境影响,把国画视为四旧之内,传统绘画不被重视,处于边缘化。当时有相当一批画家改行,但民间艺术还是有一定的影响,比如剪纸、年画及手工制作的工艺美术等等,大家还是比较喜欢的。当时在校三年毕业后,孙美兰先生得到一个很意外的结果,当时她很想去出版社工作(她说因为她有文学基础)但是没有去成,学校让她留校,她们一班的同学都分到别的地方去了。她就成了孤家寡人了,学校让她做理论研究,让她做造型艺术的研究生,但是研究的是苏联绘画。那个时候没有系统的学习资料,参考书也没有可供参照的资料,为了学研的需要只能到一些大学文史哲系听名师的讲课,比如:朱光潜、蔡仪、王朝闻、冯友兰等等,从中学习美学、史学的课程,而这些理论都是通过李可染先生的创作得到印证和体验。

李可染山水作品研究之一   孙美兰画稿墨迹

李可染山水作品研究之二 孙美兰画稿墨迹

    讲到这里孙美兰先生说:当时有一种学术争论,美到底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其实这种论证本身就是一种不可截然单一的说法,应该说艺术创作是心灵艺术主客观和谐的统一。主观的心理情感赋予客观的艺术表达而产生的艺术成果,也就是情与景的融合统一。当时我把李可染先生讲课认真做了一个课堂笔记,后来有关媒体要刊发李可染先生的教学及美学思想的文章,但可染先生没有备课底稿,所以没法刊发。后来不知谁说了一句,说坐在前面的一个女学生好像很认真的做有课堂笔记,可以整理一下,也就是我的这篇课堂记录,后来被整理成《山水画的意境》的文章。发表后在美术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许是这篇文章鼓励了我,或许是对李可染先生的艺术触动了我,对李可染先生的研究成了我一生的课题。李可染先生是从他本人的感受出发,从艺实践,从山水画写情,到他笔墨技法,以及他对中国传统思想的研究,而赋予他作品中的意境,这种意境不就是情与境的结果么?也就是这篇笔记给我从事理论研究有很大的鼓励,不仅是精神上,而在实际上也有一定的作用。我也因此升为学校的助教了,当然生活待遇也不一样了,于是我就有了大雅宝后院的宿舍,也就是后来黄永玉写的那个大雅宝甲2号。当时我在东屋。也许人生都是有某种缘定的契合,李可染先生的画室就在我的旁边,李先生住北屋。有一天李可染先生碰到我说:“你记的笔记不错,以后我们就这样合作。”听了李先生这句话,当时我心里很激动,能与先生合作,对于我来说是一种荣耀和一种鼓励,最后李先生还说有时间可到我的画室来,就这样更坚定我对李可染先生艺术创作的研究和记录整理。

李可染山水作品研究之三 孙美兰画稿墨迹

古柏    孙美兰写生

     在中央美院当时的一些老师,后来都是今天的大师。比如罗工柳、王式廓、李苦禅诸位先生对我影响都很大,也离我比较近。那么研究美术史论,我究竟应该研究哪一段,哪一个时期呢?当时限于材料,限于环境,最后还是把研究放在中国美术的现状上来,一是离自己比较近,二是材料也比较好找,这些老师就是艺术金矿上的矿石。当时学院缺少老师,我研究生还没毕业就上台为学生讲课,这给我很大的压力,教学相长,更加迫使自己加倍的学习。后来我也经常受邀到其他院校讲课,比如到电影学院,知名导演和演员班讲美学,一班上百人,站在讲台上,这对我却是极大的挑战,也是极大的鼓励,这就更促使我进入李可染先生个案的研究。除了这个以外,我也开始从美学思想和美术史角度,从整体研究李可染先生的理论和创作。我当时研究李可染比较早,所以见到的比较多,材料自然而然丰富。因为我在研究李可染方面起步比较早,所以社会上都说李可染研究我是权威专家。其实也有很多人在研究可染先生,他毕竟是近现代画坛的代表性人物,有一定的象征性作用,只是我早于他们,可能更了解更直接和全面一些吧!
     对当代画坛的研究和画坛现象,孙美兰先生告诉我们说,李可染先生曾说过作为一个画家应该有五个要点:一个要高品德、二要强毅力、三要识方法、四要正道路、五要知谦虚。李可染先生对学生成长和一个画家所必须具备的修养给了他实践出来的经验。而当下的艺坛,也许是环境使然,浮躁、缺失人文内涵和绘画基本功。也许是利益使然,过去都是优秀的人,有艺术天赋和兴趣的人进入美院学习,而现在是为了拿到文凭曲线救国的一种方式罢了。做学问用李可染先生的话说就像挖井一样,要做到“志不分乃凝于神”。可染先生对于社会上无为的争执和褒贬,告诫孙美兰说:不必介入,不要花精力,这是浪费时间,把自己的学问做扎实,不必去打那种嘴官司。正因为有先生的这种支持和指引,使我的研究成果得到美术学院的肯定和认可,用大家的话说李先生由孙美兰研究可以说是大师的幸福,孙美兰可以说是李可染先生艺术的知音,也是社会对大师艺术认知的解读者、引领者。

墨笔兰花     孙美兰作品王森然题字

      对当代美术评论,苏利文先生提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他是英国一个熟知中国美术史的专家。他说中国现代的美术史是不断的重复自己,缺乏创造性,没有时代思想。在孙美兰先生看来没有击中要害,她认为眼下有一股潮流、一种快餐文化的潮流。浮躁不太说明问题,浮躁是一种心态。缺少精品意识,缺乏作品意识是主要问题。要把一件事情当成一生的事业对待。苏利文先生是林风眠先生的朋友,也是中国人民的好朋友,曾对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他有一个理论,说理论家是戴着有色眼镜的表述,这一点孙美兰先生并不认同。她认为理论应该是艺术客观规律,和文化发展规律与意识形态,而不是自己好恶的辩白,应该是客观的。其实一部评论史,一个评论理论比艺术创作更具有创作性。说到现在的艺术评论,孙美兰先生说,现在基本都是以赞美为主了,千篇一律的模式化,只有评没有批。还有就是缺少对作品的研究,对时代思潮考虑的比较少,对艺术作品的评论研究一定要看作品创作的背景、历史,同时要看到个性与时代性相适应的程度。

汉魏碑版研究    孙美兰手稿墨迹

     孙美兰先生很健谈,我们也聊的很开心,原计划一个半小时的采访,不知不觉已经两个小时了,因先生的年岁已高,害怕先生辛苦,准备结束采访,谁知先生说不碍事,我愿意和你们交流。先生今年八十五岁高龄,眼不花,耳不聋,可以说是长寿之人。我们请她谈一下养生长寿秘诀,老人家笑着说,谈长寿我可不敢当,还没有资格,像周光召、文怀沙、王琦诸先生都是百岁老人了,让他们谈可以,我只能说一下我的生活习惯罢了。她说,我这个人喜欢读书,因为读书的基本层面上是在思考用脑,以深层次上讲是与贤者、智者交流。我很喜欢冰心先生的文学作品,我是读冰心的书过来的,她给了我很大的力量。很崇拜的作家是杨绛先生,看她的书就像和她在一起一样。把她们作为我精神追求的一个榜样,一个人生的标准,让自己前进,精神上不空虚,就是养生的先决条件。平常生活的很简单,天好的时候会到楼下散步,年龄大了不去计划一些事情,随遇而安,保持一个好的心态,心态对身体很重要。看到社会美好的东西就存在大脑里,不去想不愉快的。吃的方面蔬菜、水果比较多,按时进食,保证充足的睡眠,今天劳累了,明天一定休息,把它补回来,不透支身体。因为当了多年的教师,至今还有教书和学习的习惯,每年自己还坚持给自己放寒暑假,这期间让自己彻底的休息,天有高温、高寒就不出去了。尽管先生已八十五岁高龄,她的家里收拾的井井有条,东西摆放的很规整,家很整洁很有秩序,可以看出孙先生是一个生活精致的人。和她一席谈话让我们从先生身上感悟到很多东西,看到先生人生的态度,平白质朴的生活成就着一位美术史论的大家,让人敬仰。
     送我们到电梯口,孙先生说欢迎你们再来,今天不是风太大我就陪你们一块吃饭,一句话说的我们心里很暖和,我在想正是这个可敬的学者,提升了一个民族的温度,让这个民族感到幸福和温暖。(王伟欣)


| 相关机构
人民网                       中国美术家协会                    北大文化书法网                     北京正德书画院                    环球文化网                     作家网
光明网                       中国书法家协会                    中国美术大观网                     中国艺术收藏网                    贸讯网
人民艺术微信公众号
联系电话:13161866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