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周末》报刊发李优良撰写的文章"叶云声一一中原紫砂的领军人"

发表时间:2022-08-22 09:45


文/李优良


中原紫砂,自古有之,作为一种粉砂质沉积岩,它已在中原大地的山水间沉睡了亿万年。只是“养在深闺人未识。”进入本世纪初,对硅酸盐有深入研究的叶云声通过查找资料,无数次的对比试验,跋山涉水,勘探矿源,终于叩响了中原紫砂的门环。


微信图片_20220822095017.jpg


一、工作中结缘紫砂


洛阳地处中原,西部的新安县,东依汉函谷关,西接崤山,北临连霍高速,南跨龙海铁路,黄河、涧水逶迤穿行其间,这里山川形胜,人文荟萃,地下矿臧极其丰富。煤、铁、铝、硅等几十种矿源遍布其间,陶瓷原材料取之不尽。“新安窑”系列产品自远古至唐、宋、元、明、清数千年间从未间断,“绀紫土”作为北方陶瓷的主要原材料在新安有数亿吨的储量。只是“养在深闺人未识。”工作中用心的叶云声先生,以企业家的敏锐和敢为人先的胆识,利用其在硅酸盐研究方面的专长,将“绀紫土”与宜兴紫砂进行了深入的对比研究。终于证明,自古就服务于豫西人民生活的绀紫土就是被人们称为“富贵土”的紫砂。

“绀紫土”在我国北方瓷区有着广泛的应用。其名称有多种,有叫“矸紫土”的,有叫“肝紫土”的还有叫“坩紫土”的抑亦或叫“绀紫土”名字来历已无从考究。总之它是老百姓口口相传留下来的名字。在陶都宜兴,紫砂又被叫作“五色土”是因为它在自然界中有五颜六色的存在形式。其中紫色矿料占80%以上。有一种名贵紫砂,在宜兴当地叫“底槽青。”其烧成颜色以“猪肝色,”暗肝色为最好。而新安紫泥名字中的“绀紫”恰恰正是指新安紫砂的“暗绀紫色。”经查字典,“绀”即深紫色,或者是墨紫色,因此叶云声更倾向于新安紫砂在当地的书写名字应为“绀紫土。”

叶云声一九八七年就业于新安县水泥厂,从事硅酸盐类矿物的化验工作。因为工作的原因,他对新安县的各种矿藏非常了解。紫砂的发现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水泥生产离不开硅质材料。新安当地有一种硅质材料叫红砂,其二氧化硅含量很高,是水泥生产的必须原料。在取样化验的过程中,叶云声发现新安当地的绀紫土与红砂外观非常相似。均为红色或紫红色,但是经过化验。绀紫土与红砂的二氧化硅含量相差很多,倒是与《中国陶瓷史》上所载明、清时期宜兴的紫砂土化学成份几乎一致。这引起了叶云声对新安“绀紫土”的极大兴趣。因此,在工作之余,叶云声对绀紫土和宜兴紫砂进行了更加充分的成份对比和物理分析。再次证实两者的化学成份和物理性能高度一致,而且新安绀紫土的一些成份甚主优于宜兴紫砂。同时他还携带样品到宜兴陶研所请专家进行分析,最终专家得出结论,洛阳绀紫土就是紫砂。


微信图片_20220822095009.jpg


二、“绀紫土”的涅槃


绀紫土的应用在北方由来已久。从仰韶文化时期的红陶鱼纹罐,唐代白居易诗中的“红泥小火炉,”宋太祖妃子花蕊夫人的“密室红泥地火炉,内人冬日晚传呼”,都证明了从古至今紫砂在中原地区的应用,到了元、明、清三代,洛阳新安窑更是风扉中原,辐射全国。其中很大一部分产品就是用“绀紫土”做的原料,只是没有以紫砂壶的形式出现。从此一颗复兴洛阳紫砂的种子便深埋于心。

时间到了2008年叶云声先生到宜兴跟随紫砂原料总厂厂长李顺法及他的练泥助手——河南孟津人李柏久,学习了紫砂练泥技术。后又跟随河南紫砂创始人之一,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马聚奎学习了制壶技艺。

经过多年的技术积累,2013年叶云声开始筹备成立洛阳汉关紫砂研究院。不过从一块石头到一把高品质的紫砂壶,这时期遇到的困难是难以想象的,特别是紫砂泥的练制工艺。在宜兴自古就有“取用配合,各有心法,互不相传”的说法。作为一个新入行者,尽管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具体怎样把一块紫砂矿变成塑性好,成品率高,颗粒配比合理,比我们吃的米、面还干净的紫砂泥,这中间的学问可不是一点点“心法”能解决的。也许是精诚所致,也许是结缘巧合。一场偶然的邂逅,让叶云声认识了宜兴紫砂原料总厂老厂长李顺法和他的助手李柏久。两位老师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博大胸怀至今让叶云声感激万分!

宜兴紫砂制作有完整的生产链条,工具和原材料有专人配送。但是洛阳就不一样,这方面还是空白。从找矿采矿到练泥制壶和制工具,每一种工作都要亲力亲为。制作紫砂壶所需要的工具大大小小不下百余种,即使再小的工具都得想办法解决。有的可以自制,有的就需要从宜兴购买。在制壶过程中任何一个小问题都可能成为不可逾越的大山。几年下来自己都不记得到宜兴跑了多少趟。

2015年洛阳汉关紫砂研究院成立。半年后,该研究院的第一把紫砂壶新鲜出炉。叶云声专程将该壶带到宜兴向恩师们汇报成果。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葛军看到后,从外观和制作工艺都给予了高度评价:“这把壶已经让我分不清是否宜兴泥了。”


微信图片_20220822094949.jpg


三、融入文化元素,彰显文人情绪。


孟子曰“君子本色,表里如一”紫砂壶自古被称为“君子壶”就是因为其不镀金碧、不施铅毕,表里如一。其含蓄内敛古朴典雅的亚光本色正合文人心意。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变慢,平淡闲雅质朴温厚已成为一种时尚。带着一种空灵清明的心境,去过一种清淡无为的生活也成为文人雅士的向往,紫砂正是以这种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极佳的实用价值获得了历代文人墨客的推崇。

高品质的紫砂壶,是制壶人文化内涵与艺术水准的结晶。光有想法没有用,必须要有深厚的基本功。作为一位紫砂艺术家,叶云声在紫砂造型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经验是,从传承中学习技艺,从文化中吸取营养,在创作中激发灵感。

在杭州举行的第十八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手工艺术精品博览会上,来自洛阳汉关紫砂的唐羽壶获得2017年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银奖。时隔两年这把唐羽壶又被收录入《中国茶器具通签》。能获得这样的荣誉,离不开叶云声和他的团队对洛阳紫砂的深入研究。

丰富的文化元素是紫砂的生命之源,“作为洛阳紫砂,我们始终注重紫砂与中原厚重历史文化的融合。”叶云声表示,唐羽壶为唐代流行用壶。壶柄细长,侧向设置,其形似羽翼飞升,故称“唐羽。”这把唐羽壶壶身为供春壶型,壶柄侧装,壶钮饰以“灵芝”造型,增加了唐羽的灵动性,不失为古朴典雅之器。也契和了大唐东都的唐风唐韵。

除了《唐羽壶》,在汉关紫砂研究院的博古架上,不少紫砂壶从命名到造型都充分体现了洛阳元素。《汉关壶》依据新安县境内著名的汉函谷关外形制作。“关”字瓦当壶,以汉函谷关出土的“关”字瓦当为盖面。使瓦当壶名符其实。同时为了使紫砂制品走入更多的寻常百姓家,叶云声独创了“萌逗哥”豆芽罐,并申请了专利,该豆芽罐以萌动可爱的清代阿哥形象为造型,双层结构,使商品既有观赏性又有实用性。

微信图片_20220822095013.jpg


俗话说,壶随字贵,字依壶传。新安县是中国书法之乡,作为新安人,叶云声也深知这个道理。不少壶身的字画都出自新安名家之手。将中原厚重的历史文化与紫砂相结合,就是对紫砂文化最好的传承和创新。所以叶云声一直说,中原紫砂任重道远。

非遗需要传承,传承要后继有人。叶云声创办汉关紫砂,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平顶山紫砂的延续。又一次点燃了中原紫砂的星星之火。他深知传承的重要性,没有传承何谈发扬光大?然而,紫砂壶制作技艺的学习周期长而枯燥。半手工制壶最快也需一年学习,全手工制壶的学习最少需要三年。很容易出现半途而废的情况,因此,在汉关紫砂成立之初,叶云声就动员儿子叶震寰辞掉工作跟随自己从选矿练泥到制壶烧壶全过程的参与学习。经过十几年来的历练学习,叶震寰已成为省级工艺美术师,所制的紫砂壶多次获得省内外评比大奖。同时叶云声还广收门徒,并且让紫砂走进课堂。使紫砂技艺从小学生抓起,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动手能力。他还与高校陶瓷专业合作,吸收专业人才,以提升设计研发能力。

路漫漫其修远兮,在宜兴之外作紫砂壶,仅有工匠精神还远远不够。挂在叶云声嘴边的一句话就是:“要想成功,首先要作一个有精神的工匠”。这种精神是什么?是吃苦耐劳、是咬定青山不放松、是坐得起冷板凳、是耐得住寂寞,是经得起失败。叶云声把玩的一只壶的铭文就是:“择一事,终一生,不为繁华易匠心”。经过十多年的探索与磨练。汉关紫砂研究院已初具规模,现有管理人员3名,实验分析员3名,签约篆刻师十名,制壶师傅数十名。其中不少大师专门从宜兴聘请而来,这样就突破了制约中原紫砂发展的技术和人才瓶颈。

凭借在紫砂上的深入研究及精湛的纯手工制作技艺,一把把温润如君子,豪迈如丈夫,风流如词客、娴丽似佳人的紫砂作品呈现在中原人民面前。汉关紫砂终将成为中原文化的又一张新名片。




(本文作者系:人民艺术创作院院长,中国文物学会会员,中国民族艺术馆副馆长,北京大学书法所特聘研究员)







| 相关机构
人民网                       中国美术家协会                    北大文化书法网                     北京正德书画院                    环球文化网                     作家网
光明网                       中国书法家协会                    中国美术大观网                     中国艺术收藏网                    贸讯网
人民艺术微信公众号
联系电话:13161866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