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人杨邦杰博士书画近作欣赏——耕读传家

发表时间:2023-04-08 17:32


耕读传家


走进古村老宅,常见的匾是“耕读传家”,常见的对联是“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耕读传家,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家庭文化。受其影响,乡村里走出了多少国家栋梁、文化巨匠。

当年陶渊明写道:“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耕地、读书,他写下《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等人生感悟与理想。

苏轼在黄州东坡晴耕雨读、生活艰辛,“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但他“一蓑烟雨任平生”,写下“大江东去”等多少传诵至今的诗词。

王冕有诗写耕读:“犁锄负在肩,牛角书一束。辄耕且吟诵,息阴坐乔木。”

数千年的农耕文明与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形成中华民族的耕读传统。耕与读,是生存与发展的根基,造就了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对自然规律的探索精神,蕴含了自力更生、修身立德、知行合一、奋发图强的理念。

耕读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核心思想。耕读传家,是中华民族的大智慧、可持续发展的好传统,是对世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伟大贡献。

重耕,就会爱惜土地。小时候,村村都有土地庙。那也是对土地的敬重:“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重读,就会总结经验、探索规律,中华民族才有数千年的可持续的农业成就。

中学时代,我有一位同学,放学后放牛、读书,书包挂在牛角上,耕读传统代代相传。今天,学农务农的青年一代,还需要耕读精神,建设现代化的农业强国。所有的人都会从耕读文化中感悟敬畏自然、奋发图强的精神理念。


文并图/杨邦杰


作者简介



杨邦杰 四川乐山人,博士。四川致公画院院长,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人民艺术网顾问。历任全国政协常委,全国人大常委、华侨委副主任。原致公党中央副主席。




| 相关机构
人民网                       中国美术家协会                    北大文化书法网                     北京正德书画院                    环球文化网                     作家网
光明网                       中国书法家协会                    中国美术大观网                     中国艺术收藏网                    贸讯网
人民艺术微信公众号
联系电话:13161866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