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背景下舞蹈传播与产业发展探析

发表时间:2020-03-01 20:50作者:李娜



【内容提要】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出现,各产业跨界融合,新媒体舞蹈艺术也随之产生和发展。目前学界多集中于对新媒体 舞蹈的表演形式和风格方面的阐述,文章从“传播学”和“文化产业”两个学科的维度对新媒体舞蹈进行探析。以“新媒体舞 蹈传播”和“新媒体舞蹈产业”视角,讨论舞蹈艺术多元纵深的延展力与包容并进的强大生命力。文章强调,在全球一体化的 今天,要想讲好中国故事,就需要运用新媒体传播中国的文化艺术,向世界人民展示优秀中华文化,提升国家软实力。

【关键词】新媒体舞蹈; 舞蹈传播; 文化产业

【中图分类号】J70 - 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018( 2018) 04-0078-07

Analysis of Dance in New Media Communication and the Industry Development

LI Na

( School of Arts,Suzhou Vocational University,Suzhou 215000,China)

Abstract: With the emergence of new media technology,there witnesses the cross - boundary integration of various industri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new media dance art. At present,the interpretation of new media dance performances is more concentrated. This paper hopes to explore the new media dance from the dimensions of“communication”and“cultural industry”. In the perspective of “new media dance communication”and“new media dance industry”,this paper tries to discuss the extended force of artistic mother's dance art and the strong spirit of inclusiveness and development. In the face of the global integration today and in order to tell good

stories of China,we need to employ new media to spread Chinese culture and art to the whole world with the hope of promoting China’s

soft power.

Key words: new media dance; dance communication; cultural industry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人工智能时代,人类发展迈向新的进程。1967 年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技术研究所所长戈德马克( P. Goldmark) 提出“New Media”[1],之后“新媒体”一词便传播开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其定义: 新媒体就是网络媒体[2]。有学者认为“新媒体”就是较于传统媒体而言的,随着科技的进步新媒体慢慢也会变成老媒体,同时也会产生更新的媒体,新媒体是不断换代升级的。尼尔· 波兹曼从媒介变迁史的角度,提出“当一种有很大影响力的媒介进入一种文化时,结果并不是旧文化和新媒介的简单混合,而是产生了一种新的文化”[3]。随着新媒体的介入,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 出现了“媒介融合”现象,如新媒体与美术的融合、 新媒体与影视的融合、新媒体与音乐的融合等[4]。 在舞蹈艺术创作实践场域中,新媒体的融合也应运而生,层出不穷。1991 年美国后现代派舞蹈家坎宁汉利用电脑进行舞蹈创作,通过动画技术将数码影像投射到舞台之上,提出虚拟舞台与现实舞蹈结合的理念,把交互式舞台系统设计与新媒体舞蹈进行结合。除此之外,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舞蹈科技实验室、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创意产业学院等学术研究机构也开展了“多媒体舞蹈交互表演项目”“屏幕舞蹈实验短片”“多媒体技术与表演艺术交互作用实验模型”等一系列舞蹈与新媒体创作实践。在我国,北京舞蹈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上海戏剧学院等也设立了相关专业及研究部门,培育了一批掌握新媒体创作表演理念和技术手段的专项人才,创作出《城市印象·北京》( 北京舞蹈学院) 、《女阅》( 北京舞蹈学院) 、《爱情书简》( 上海戏剧学院) 、《文明·图腾( 上海戏剧学院) 》等一系列新媒体舞蹈作品。也有一些学者也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出版了《新媒体舞蹈概论》、《舞蹈世界城市项目》、《舞蹈艺术经营》、《新媒体时代的舞蹈艺术》等相关专著。目前我国新媒体与舞蹈融合实践与研究较集中于表演形式和技术开发等方面,而“新媒体舞蹈传播”与“新媒体舞蹈产业”等下游生态链也值得我们关注。网络艺术创作和展示平台会给人们提供更广阔的艺术空间,尤其为远离或没有机会与能力从事艺术活动的人们创造体验艺术的条件[5]。充当生产者的舞蹈艺术家为了产出有竞争力的作品,努力将舞蹈艺术产品推向演出市场 后,必须关注产出与营利的两个必然要素[6]。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7]。因此本文借“传播学”和“文化产业”两个学科的维度对新媒体舞蹈进行探析,旨在为舞蹈艺术全产业链生态闭环的良性循环发展提供参考。

一、新媒体舞蹈传播的变化

( 一) 新媒体舞蹈传播的介质变化

如果我们把传播看作是社会交往仪式,是文化的生存和再生的过程[8],那么新媒体舞蹈传播就是现代信息技术与舞蹈艺术融为一体,共同向外界输出交往符号和传达信息的过程,因其建立在科技之上又会产生一种新的文化内涵。而这些符号往往具有抽象性、有序性、思维性、意识性[9]。媒介的形态对社会形态、社会心理都产生深重的影响[10]7 。同时一定的社会心理和环境又能产生不同的舞蹈媒介的形态。杜威认为每一门艺术都有自己的媒介,而这种媒介特别适合于某一种交流[11]。每一种媒介都表述某种用任何其他的方式都不能这么好、这么完整表达的东西[12]。舞蹈的媒介就是身体本身,通过运用肢体这种介质的表现,完成舞蹈的艺术表达。在原始时期,舞蹈的传播只能通过身体的膜拜价值体现。人们手舞足蹈,延续着舞蹈是人类肢体艺术的概念,当舞蹈最后一个动作结束也代表着这个艺术形态的终止。绘画雕塑的出现使人们在岩壁、陶罐、绢布、宣纸上留下人类舞蹈律动的印迹。随着印刷术的兴起,“文字的多义”与“图像静态”为舞蹈的记录和传播起到跨越式的推进作用。当摄像技术的 产生,电视电影媒介的出现,舞蹈编导们便开始大胆尝试。韩芙丽的《G 弦上的咏叹调》和利法的《天鹅之死》( La Mort du Cygne) 便是早期舞蹈电影的代表作。20 世纪 50 年代美国现代舞大师玛莎·格莱姆的舞蹈影片《一个舞者的世界》开启了“为镜头而编舞”这一新媒体舞蹈创作的主要类型[13]。1952 年 上映的《雨中曲》被誉为美国国宝级的影片。20 世 纪 90 年代以来,舞蹈与电视的融合在我国兴起,其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如中央电视台《舞蹈世界》栏目中的“电视舞蹈”板块,将各地优秀的舞蹈作品用电视荧幕展示给广大舞蹈爱好者。又如“CCTV 全国电视舞蹈大赛”的比赛直播更是一次舞蹈展演盛会。电视舞蹈就是舞蹈艺术与电视媒介的有机结合,既是舞蹈形式的传播,又是舞蹈艺术理念的传播。通过镜头的“延时”“特写”“重复”“放大”等手法处理,其视觉的转换已经改变了表演内涵和意义,给观众提供全新的视角,带来特殊的视听感受,赋予其丰富的美学理念。

随着当今科技的发展,数码科技、AI( 人工智能) 的出现,舞蹈的表现介质也不再局限于现实人类肢体,同时也被其它门类和技术领域所拆借,呈现出虚拟人和非人体的介质表演。新媒体舞蹈传播的媒介即是“舞蹈 + 新媒体”这个共融体向外界传播和交流的工具,而这种工具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多样的,随着科技发展而变化。2017 年北京新科技大会上,某参展商的舞台上是 100 个智能机器人,同时进行舞蹈表演,这场 AI 舞蹈表演活动是由艺术家及计算机编程师提前进行舞蹈动作设计并进行智能转换。在表演时智能机器人动作整齐,时而有队形的移动,时而有节奏的变化,展台前吸引了众多观众驻足喝彩,这在人工智能和艺术领域也是一次有趣的尝试。因此舞蹈的真实表现主体是人类肢体,但受到时代科技和场域的影响,在表现介质上表现出更加多元的尝试与探索。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科技智能的产生,光盘数码触媒的普及,舞蹈的传播不再只是传统时代一辈辈的传承,也不再只是诗词歌赋中让人浮想联翩的描写。舞蹈借助新媒体介质平台随时随地走入大众视野、寻常百姓生活中,成为可看、可感、可反复、可触及的艺术。

( 二) 新媒体舞蹈传播的内容变化

苏珊·朗格把符号活动看作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本性,把符号活动视为人类最基本的智力与心灵活动[14]。舞蹈艺术就是一个符号的世界,既是思想情感的传达,也是传播的载体。人的身体是由一种不容置疑的自然基质组成的,其外观状态和活动群都是一种文化意义上的组成[15]。由于这种符号活动的不同,所传播表达的内容、情感也不尽相同。新媒体的传播不仅是单一搬移舞蹈的内容,而是将新媒体技术与舞蹈更好地融合,共同产生单体难以表达的新内容,舞蹈传播的内容也因为新媒体技术的介入而有了新的灵感和体现。以 2008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节目《画卷》为例,舞蹈演员如果需要向世界人民传递多个中国符号元素,就要通过一系列的舞段、道具来一一呈现,而通过新媒体技术的运用就会更加准确快速地实现,而且别具新意。节目在开场时通过机械传动原理控制两个画卷巨轴缓缓打开,利用 LED 视频技术将地面映射出中国名画《千里江山图》及依次呈现了岩画、陶瓷、青铜器等这些代表中国文化起源和发展过程的特色符号。当舞蹈演员出现在画卷正中巨幅的画布上,用肢体当作墨迹进行舞蹈时,全场掌声雷动。在开幕式结束后观众对这个节目印象深刻,认为这个新媒体与舞蹈融合的作品宏伟浑厚,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典文化的意趣与韵味,完美表达了东方美学独特的哲学思想与境界。试想,这个节目如果缺少了舞蹈元素,整个节目就不够回旋灵动,也不能巧妙表达墨迹漫卷、洒脱写意的中国古典艺术神韵; 舞蹈善于抒情而不善于叙事,如果没有新媒体技术的支撑,舞蹈也无法依次呈现出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展现出绚丽震撼的时代科技感,表达文明古国的智慧结晶和当代科技创新的新面貌。

( 三) 新媒体舞蹈传播的设计变化

当今大众的审美不断提升,观众对舞蹈艺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舞蹈作品的创作要求也越来越苛刻。传统的舞蹈编导主要以舞蹈创作为主体,再配以服道化设计达到作品的传播展示。新媒体舞蹈编导制作人不仅要考虑所要传播的舞蹈动作,还要考虑新媒体科技的选取与融合,更要考虑作为新媒体舞蹈传播的架构和展示平台,开通传播途径,达到精准定位成功输送。如新媒体舞蹈诗《极境》是由上海戏剧学院、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联合出品,主要表现南极科考队员深入极端环境,克服种种困难,成功完成科考任务,报效祖国的事迹。在编创前,制作人需要进行宏观细致的整体构建,考虑到每一处发展细节,不仅是舞蹈动作的编排,还应该包括新媒体所需承担的“表演”内容。该作品通过四台投影仪拼接投至于舞台天幕到地面的巨大幕布上,将南极风光尽收眼底,通过写实的光线算法及 3D 合成技术让表现内容栩栩如生,配合舞蹈演员的表演及剧情需要,整个舞台时而白霭茫茫、时而生灵嬉戏、时而冰崩地裂、时而纯净凝结,带给观众身临其境般的震撼之美。在编创过程中导演需不断调试舞蹈与所用新媒体技术的关系合作,不断印证,以观众的视角来分析、提高作品的形式与内涵,打造富有文化价值、艺术审美的精品。作品推出后,轰动业内,观众也十分赞叹。由此可见,新媒体舞蹈的制作人或团队既要有专业的艺术能力,又要有前沿的科技思维,同时也要掌握准确的表达途径来达到传播目的。新媒体舞蹈艺术的创作是多维立体化、多元科技化,一个好的编导在完成作品编创之外,还要懂得新媒体技术及其应用,与专业的新媒体技术团队合作,清晰表达出所需效果和目标。通过人机联合使整个节目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转化艺术“密码”使舞蹈与科技和谐共生,使作品与观众互动共情。

需要注意的是,在人类的信息传播发展中,非语言( 身体语言) 较于语言更直观真实,身体媒介才是舞蹈传播媒介的基础。舞蹈创作并不是为了搏人眼球才标新立异,而要从作品的内涵出发,不能忘记人类身体是舞蹈的本质体现,不要本末倒置。

( 四) 新媒体舞蹈传播的形式变化

新媒体的发展是随着科技的发展而不断精进,早期的舞蹈传播形式是同期表演,观众与表演者的关系是面对面直接观演。在摄影设备出现后,受时间空间限制的舞蹈传播形式也可以通过“转播”“直播”的方式而改变,这些形式带给人们的传播便利也是有目共睹的。如 2017 年中国舞蹈“荷花奖”比赛期间,除了现场观演方式外,组办方也为不能亲临赛场的海内外观众提供了五种网络直播观看途径,如登陆“中国舞蹈家协会官方网站”收看、扫描二维码进入公众号收看、海外朋友可以关注光明网 Facebook 方式等。这种舞蹈比赛直播的形式使天涯海角的同仁与场内观众一同感受比赛的内容与氛围,大家同期观看,将高水准的中国舞蹈展示给世界人民,使高雅的艺术走入寻常百姓家,拉近了舞蹈与大众心灵的距离。

施拉姆指出“传播”和“社区( community) ”有共同的词根,这并非偶然。没有传播就没有社区,没有社区也不会有传播[16]。其传播的社会关系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无论使用什么样的媒介,人类交流的基本需求还是“传递”。信息的传递总是在传播者和传播对象之间进行。在传播过程中,传播行为的发起人———传播者通常处于主动地位,但传播对象也不是单纯被动角色,他可以通过信息反馈来影响传播者。双向性有强弱之分,但任何一种传播———无论其参与者是个人、群体还是组织——— 都必然是一种通过信息的传受和反馈而展开的社会互动行为。[12]传统媒体是传播者主动向受传者精准信息发布,如书籍、报纸,受传者是被动单向接收。而信息技术上的数字化和传播方式的互动性使互联网触媒迅速发展,其特点是信息分发成本降低,去中心化,即时、海量、开放、个性化、点对点的全球互动传播。工信部截止到 2017 年 12 月底数据统计,我国互联网移动应用下载量为 403 万款,11 月影音播放类下载数量破千亿次。活跃在优酷、快手等各大视频网站、交友平台、APP 上的舞蹈视频层出不穷,充分体现了老百姓泛娱乐精神,拓展了传播功能的交互性,改变了受传者单一被动接收模式,增加了互动再传播的自媒体功能。如 2016 年上线的“抖音”APP,一部分舞蹈玩家录制 15 秒的自娱自乐自创视频或根据平台给出的简单流行教学 MV 进行模仿,并将自己录制的视频上传,来获得更多人的关注 ( 类似于小咖秀 APP) 。据大数据统计,抖音每天的视频( 包括舞蹈等多类视频) 播放量已超过 3. 5 亿,主要人群来自二、三线城市,80% 是 24 岁以下的群体。这一类群体也是普遍拥有智能设备、并愿意花大量时间精力来娱乐、最想表达个性、希望获得认同的群体,同时也是最乐于传递分享社交的群体。因此舞蹈在这些互联网自媒体平台上的传播尤为活跃火爆。

由于舞蹈的特殊性,传统的舞蹈教学形式都是口传心授面对面的教学,而现在新媒体、互联网技术的成熟,舞蹈教学传播形式也更加丰富。如微课、慕课、VR 教学等,就是通过对老师授课课堂的录制加工,将教学影像成品放到教学网站播放或让学生带上技术装备可以从不同角度经过细致观察,进行纵面扩展、深度学习。如果师生分隔两地,还可以通过线上视频和老师实时沟通,达到面授的效果。从舞蹈艺术本体出发,其身体就是主要媒介,而舞蹈作为综合的艺术形式更具有多元性、复合型、融创力,具备各个媒介为己所用的优势。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更迭换代,舞蹈形式也充满现代感、灵活性,这种跨界融合,有力激发了传统模式下观众的审美体验,将会创造出无限艺术可能。伴随着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历史演变,新媒体舞蹈艺术才确立 了 其 整 体 性、交互性和生命感并重的美学原则[17]42 - 43。

二、新媒体舞蹈的产业化发展

文化产业是“文化”与“产业”的复合概念,是以精神产品的创造、生产、交换和消费为主要特征的行业集合[17]81。经济增长带来的消费能力、教育提高带来的审美能力、闲暇增多带来的消费机会,使得文化消费应运而生[18]。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舞蹈艺术产业的进步,与新媒体技术应用平台的舞蹈融合产品也相继推出。基于北京大学向勇教授对文化产业国际发展状况的归类方法,本文对新媒体舞蹈的产业化发展也进行三个区域的划分:

( 一) 北美的新媒体舞蹈产业———市场驱动型

以美国、加拿大为代表的北美地区,因为文化的多元性催生了以市场为主体、以利润为目标的市场经济发展环境。以舞蹈与新媒体融合的电影业为例,2006 年北美暑期票房“黑马”青春励志片《舞出我人生》( Step Up) 创造了好莱坞的票房神话。该片由美国首席编舞家安妮·弗莱彻导演,所用演员出身均为舞蹈专业。当年曾创下首映周末票房为 2065万美元、美国总票房为 6532 万美元的纪录,获得青少年选择奖 - 最佳电影跳舞戏、最佳剧情电影、最佳剧情电影男演员等多个奖项。至今已经拍摄到第 6部,深受年轻人的喜爱。影片将芭蕾、街舞、国标、现代舞等舞种一一呈现,并结合后现代主义理念和新媒体视觉艺术观,受到电影观众狂热追捧。1996 年克林顿政府通过的《联邦电信法》放宽了媒体所有权和跨媒体所有权的限制,鼓励电信和互联网业进入传统媒介市场,由此加速了媒体并购浪潮,打造美国文化产业全球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并从兜售版权而获得颇丰利润的美国舞蹈选秀节目《舞林争霸》( 美国版) ( So You Think You Can Dance) 也强力影响了我国舞蹈综艺节目的发展,如《中美舞林对抗赛》 ( 中央电视台) 、《舞林大会》( 中国东方卫视) 、《舞动奇迹》( 中国湖南卫视) 、《热血街舞团》( 爱奇艺网站自制) 等,为舞蹈文化产业发展拓宽了多样途径,满足了大众需求。

( 二) 欧洲的新媒体舞蹈产业———资源驱动型

欧盟各国的文化政策鼓励地方性和多样性,提倡创作与参与。为保护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先后出 台 实 施 了 Kaleidoscope ( 万 花 筒 计 划) 、Program Ariane( 亚利安计划) 、Program Raphael ( 拉斐尔计划) 等计划。英国是创意产业的发源地,1997 年布莱尔政府成立了“Creative Industries Task Force( 创意产业特别小组) ”正式提出“发展创意产业”。其中舞蹈表演打造最为成功的 IP 产品即是爱尔兰踢踏舞舞剧《大河之舞》,从 1992 年至今已经演出超过 1. 2 万场,现场观众超过 2500 万人,全球票房累计 30 亿英镑,同名原声音乐专辑发行超过 750 万张[19]。该剧舞美总监托布拉斯介绍,在表演中为舞蹈演员配备了先进的新媒体科技装备,如在演员的头饰上安装微型传感器,通过红外线发射和接收信号来保证灯光能准确捕捉到快速流转的演员,同时利用特制的微型麦克风安装在演员的舞鞋和地板上

进行收声。在后期宣传营销上,《大河之舞》进行了特别的节目录制并长期密集地在英国 SKY、美国PBS、法国电视五台、德国电视二台、中国中央电视一台等现代电视媒体上播放,来培养潜在观众,从而使演出经久不衰。同时该剧也录制 DVD,发行影像,进行广泛传播销售,至今已超过 1500 万张,是全球舞剧 IP 的神话。

( 三) 东亚的新媒体舞蹈产业———政策驱动型

1997 年,韩国成立文化产业基金会,1998 年确立“文化立国”发展战略,1999 年颁布《文化产业振兴法》,2001 年制定《文化产业发展推进计划》,2008年将广播与游戏振兴院合并于文化产业振兴院发挥职能。2005 年是韩国互联网 PC 端网络游戏发达期,由 T3 Entertaunment 开发,Yedang Online 全球发行的舞蹈类网络游戏 Audition Dance Battlee Online( AU) ( 劲舞团) ,因为其便捷娱乐的游玩体验感( 相较于 PS 手柄游戏机) 和 Q 版人物的可爱造型等特点,迅速受到北美、日本、韩国、中国、拉丁美洲的玩家喜爱。仅2007、2008 年在 Google 搜索榜上就排名前三。之后劲舞团极大的商业利润空间带动了一大

批同质化产品的蜂拥而入,如 2008 年公测的“QQ炫舞”是腾讯出品的大型舞蹈网游,此款游戏改良了人物面部细节及服效,并与 QQ 融合增加游戏娱乐性,取得不错成绩。同时期“超级舞者”、“GT 劲舞团 2”“热舞派对”等种类繁多的舞蹈网游产品的出现引起市场一片厮杀。[20]

除此之外韩国文化产业市场的第二次“韩流”就是借助新媒体、互连网而兴起的流行歌舞。以《江南 Style》为例,在 2012 年迅速走红并席卷亚、欧、美等地,它在美国音乐网站 Billboard Social 50 排行榜中获得第一名,成为首个登上 iTunes MV 排行榜榜首的韩国歌曲。《江南 Style》MV 在 Youtube 的点击次数也达到了 4 亿次,创下吉尼斯世界纪录[10]10。

在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而前行,1992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中第一次将“文化产业”概念提出,2002 年中共中央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十五”规划的建设》以最高政策文件加以确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到来,新兴文化产业也为国家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舞蹈文化产品日益繁荣。国家为推进鼓励舞蹈等艺术文化产业的建设而相继出台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国家艺术基金”“培青计划”“中国舞蹈十二天”“舞蹈影像展”等多项政策和基金支持。舞蹈结合新媒体在影视剧中的贡献也非常大,如电视剧《甄嬛传》在日本、加拿大、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播出后,剧中的《惊鸿舞》一时间受到多国舞蹈爱好者的学习;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中国流行音乐的兴起,筷子兄弟的《小苹果》、TFBOYS 的《青春修炼手28册》等流行舞蹈受到广大群众的争相模仿。由此可见,媒介不仅传达信息的内容,也在直接改变人们对世界的认知范式和思维方式,人们越来越依靠媒介来认识和解释这个世界的存在。舞蹈艺术的发展随着社会需求的加大、科学技术的提升,舞蹈相关产业产品的开发也源源不断。

三、中国新媒体舞蹈传播与产业发展思考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们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21]41。这需要舞蹈工作者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源正意深,崇善治美,不断提高自我艺术修为,将中国文化精髓锤炼升华,转化为精准美妙的艺术语言,创作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好作品,对内反哺大众回报社会,对外传播大国文明,引领国际舞蹈发展。习近平总书记还提出: “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 力”。[21]44面对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中国舞蹈如果想传出去、说得清,就要进行有效转换输 出,这不是中华舞蹈的直接翻译而是进行时代性语言转换,做到精准传播。新媒体舞蹈传播就是运用传统文化精髓加以现代审美和技术转换,能更快、更好地向世界人民传输表达。2016 年在中国杭州举办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对中国是一个机遇,对中国文化艺术对外传播也是一次挑战。文艺晚会上《采茶舞》《美丽的爱情传说》《天鹅湖》等节目皆通过舞蹈与新媒体结合,将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完美地展现传播,演出期间多国领导人也纷纷拿出手机拍照留念,可见深入研究中国新媒体舞蹈传播是十分必要的。

十九大报告提出: “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21]43 - 44。以舞剧《云南映象》为例,杨丽萍及投资方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中选择加工,融入新媒体艺术表现手法进行市场化运作。为了迎合欧美国家对“香格里拉”神秘梦幻的想象,舞剧海外版的名字为《寻找香格里拉》,通过对国内及欧美市场的前期调研评估,分别做出多个版本的产品战略,由此名声大噪,带动了当地旅游、就业、消费及作品版权、服饰、艺术衍生品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中国新媒体舞蹈产业发展潜能十分巨大,也十分迅猛。以优酷视频投入 3 亿元打造的国内第一档大型街舞真人秀《这! 就是街舞》为代表,通过街舞舞者 solo 表演和团队 battle( 对战) 产生冠军。该节目直播前三期就已经登上百度排名榜第一名。这个新媒体舞蹈节目的播出使大众对街舞有了进一步了解,对节目内容十分喜爱,更捧红了大批舞者。一个舞者在接受采访时说: “原先街舞舞者不是主流,生活基本靠演出及授课维持,此次通过节目增加了曝光率,微博的点赞数翻了四倍,也接到了经纪公司的签约邀请”。节目第一大股东胡海泉喊出: “消费主力在哪,我们的战场就在哪。”在节目出品同期也配套开发了大量垂直产业包括舞剧、影像、艺人经纪、短视频、潮流消费品、线下培训、街舞衍生品等,甚至联结了“天猫出品”等购物版块。由此可见,新媒体舞蹈的文化产业运作不再局限于舞蹈本身,现在已经凝结成零售业、培训教育、文化影视娱乐、服装、旅游等全产业链大经济体格局。

面对全球一体化格局,新媒体舞蹈文化产业对外贸易传输是跨文化环境中进行的经济文化交换活动,各种产品和服务构成了国际贸易的载体,而文化内涵是凝结于商品或服务深层的核心动力。国际贸易不仅是商品和服务的交换过程,实质上也是商品 文化价值的交换过程[22]。商品文化价值不仅取决于商品中所拥有的文化内涵、文化个性与文化特色,也取决于商品贸易的方式、效率和行为[23]。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及艺术多元化的今天,中国舞蹈各生态产业链要聚合创新,整合“传播学”“文化产业”等相关学科领域资源,要敢于尝试,不断创新,把握交融跨界,在提纯文化品格、升级文化价值的前提下,做开创式前沿探索,服务于社会,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积极贡献。

舞蹈是富有视觉形式特征的艺术,这门传统艺术在发展,也在接受新事物,吸收新能量。新媒体大发展时代,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呈现出巨大变化。新媒体舞蹈的发展是时代的产物,有益于打造双方共通的意义空间,是跨文化传播的桥梁,它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怎样将我们的文化艺术语言转换至国际共通语言,完整地表达传播出去,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人民展示中华文化精髓、中国艺术实力、普惠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的。

【参考文献】

[1] 柳健文. 从拉丁小胖看舞蹈新媒体的传播机制[J]. 舞蹈,2016( 6) : 70.

[2] 杨继红. 谁是新媒体[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9.

[3] 波兹曼. 娱乐至死[M]. 张艳,译. 桂林: 广西师范大 学出版社,2008: 15 - 16.

[4] 李四达. 数字媒体艺术概论[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55.

[5] 田培培. 舞蹈艺术经营[M]. 北京: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15: 11.

[6]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第一卷) [M]. 北京: 外文出版社,2014: 68.

[7] 邵培仁 等. 媒介理论前线[M]. 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 55.

[8] 赵毅衡. 符号学原理与推演[M].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6.

[9] 伊尼斯. 传播的偏向[M]. 何道宽,译. 北京: 中国人 民大学出版社,2003: 8.

[10] 张斌,李曼. 新媒介时代的舞蹈艺术[M]. 北京: 中国 电影出版社,2014.

[11] 杜威. 艺术即经验[M]. 高建平,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5: 106.

[12] 张朝霞. 新媒体舞蹈艺术源流与特制探析[J].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9( 4) 50.

[13] 吴风. 艺 术 符 号 美 学: 苏 珊·格 朗 符 号 美 学 研 究.

[M]. 北京: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 45.

[14] 鲍尔德温. 文化研究导论[M]. 陶东风等,译.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67.

[15] 施拉 姆 等. 传 播 学 概 论[M]. 北 京: 新 华 出 版 社1984: 3.

[16] 郭庆光. 传播学教程[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5.

[17] 向勇. 文 化 产 业 导 论[M]. 北 京: 北 京 大 学 出 版社,2015.

[18] 刘妮丽,管笛.《大河之舞》中国启示录[N]. 北京商报,2010 - 02 - 22( 03) .

[19] 佚名. 从玩泥巴说起: 细数舞蹈网游的前世今生[EB/OL]( 2012 - 10 - 10) [2018 - 3 - 13]http: / / news.17173. com/content /2012 - 10 - 10 / 20121010150928393_all. shtml.

[20] 谢莹. 全球化的江南 Style[N]. 第一财经日报,2012 -10 - 16( 03)

[21]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7.

[22] 罗能生. 全球化、国际贸易与文化互动[M]. 北京: 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45.

[23] 王婧. 国际文化贸易[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27.



个人简介


微信图片_20200301204709.jpg



李娜,1984年生,中国青年舞蹈表演艺术家、艺术评论家、舞蹈教育家,副教授,北京大学高级访问学者,上海戏剧学院硕士研究生。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江苏省舞蹈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苏州吴中区文联优秀工作者称号。现为苏州学院(苏州市职业大学)音乐系支部书记。曾受聘中央歌舞团(中国歌舞团东莞分团)舞蹈编导与教员、南京艺术学院大学生艺术团副团长。受邀担任文化部文化艺术人才中心、中国艺术家协会举办的第十届“德艺双馨”中国文艺展示活动(苏州区)等各类舞蹈赛事评委。代表苏州市进行对日本友好艺术交流访问。上海东方金艺、苏州星光艺术策划中心艺术总监,苏州吴中卫生局天使艺术团舞蹈指导,苏南万科节目导演等,为多家省市政府、局办、企事业单位汇演担任导演及艺术顾问。


·专业素养:

李娜6岁开始习舞,12岁进入舞蹈院校专业学习,学生期间品学兼优获得过国家奖学金、校级一等奖学金、三好学生、优秀毕业生等称号,江苏省首位MFA舞蹈方向艺术硕士。于2009年在上海戏剧学院举办个人舞蹈作品专场汇报,自编演《天上草原》、《茉莉花香》、《战后祈祷》、《悄悄话》、《吴茗》、《茶·一片树叶的故事》、《爱满千万家》、《奉献第一爱》、《老鼠爱蛋糕》、《向日葵的呼唤》等舞蹈作品获得多个国家级、省市级舞蹈大赛一、二、三等奖,曾被中央电视台教育频道进行作品展播,并收录出版发行至今。


·理论课题研究:

李娜在舞蹈实践道路中不断思考探索,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形成专业学术论文近30篇,其中CSSCI等专业类核心刊物8篇。获得文化部第七届“桃李杯”优秀论文奖1项,“全国音乐舞蹈教师优秀论文”二等奖1项,省级论文比赛1项,被多家网络媒体转载、收录。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主持省市校级课题十余项,完成校企合作项目8项。申请舞蹈相关专利1项。


·桃李芬芳:

李娜不仅有专业的舞蹈素养,而且作为老师她亦有20年高校教龄及中小学校舞蹈指导、多地政府企事业单位公司艺术顾问、多场大型文艺演出导演等丰富经验,桃李遍布,指导学生比赛获得国家级一等奖2项、省级一等奖5项及市级多项,指导学生完成课题省级2项、校级2项。编制教学教材《芭蕾舞》、《舞蹈鉴赏》等7门课程,受邀参加编写对外教学教材、研究生教材1部,制作互联网舞蹈课程多节,省级教学比赛1项。


近年来,李娜的主要研究方向为新媒体与艺术融合、舞蹈文化产业研究、中国舞蹈胎教等方向。2006年起,李娜对世界胎教领域进行探索,形成艺术+医学+教育跨学科复合研究,在国际胎教研究中融入中国舞蹈的气韵与冥想,形成一套中国舞蹈胎教训练体系,通过长期不断的科学实验、案例跟踪、教案调整,得出其是有益有效的,最终形成研究论文《感于心,舞于形—舞蹈胎教的平衡之美》发表于国家核心专业期刊,这对我国胎教研究具有创新意义,成为中国舞蹈胎教研究的先行者之一。


微信图片_20200301204552.jpg


微信图片_20200301204652.jpg


微信图片_20200301204648.jpg


微信图片_20200301204713.jpg


| 相关机构
人民网                       中国美术家协会                    北大文化书法网                     北京正德书画院                    环球文化网                     作家网
光明网                       中国书法家协会                    中国美术大观网                     中国艺术收藏网                    贸讯网
人民艺术微信公众号
联系电话:13161866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