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云飞:墨与书法风格关系简论

发表时间:2020-03-30 11:09

文/孟云飞

在我国,关于墨的记载非常久远。从考古发掘出来的骨器和石器上的墨迹来判断,甚至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4世纪。但直到汉代,才开始出现人工墨品。东汉应劭《汉官仪》云:“尚书令、仆、丞、郎,月赐愉麋大墨一枚,愉麋小墨一枚。”记述的就是人工制造的墨丸。魏、晋、南北朝时墨的质量不断提高。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就有一篇《合墨法》专门记载了制墨的工艺和配方。卫夫人《笔阵图》中有“其墨取庐山松烟,代郡之鹿胶。”晋代在墨中掺胶以增加墨色的亮度及附着力,结束了碎墨无规整形制的时代,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晋代书法家众多,他们对墨的选择已经十分讲究,如王羲之就强调好墨须用庐山松烟,并参以鹿胶。此足见书圣对用墨要求之高。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墨的质量不断提升,不但出现了液体墨,还出现了各种色彩的墨。但对书法来说,仍以黑色为宗!

根据所用制造材料的不同,墨大致可以分为松烟墨、油烟墨、兰烟墨等。松烟墨黑而沉,适宜作书;油烟墨黑而有光泽,宜书宜画;兰烟墨黑而发紫,宜画人物点睛。古人作书多用墨锭,在选择墨时首先要看墨质是否细腻滋润,好墨质地细而硬,并有香味,劣墨质粗而松,且有臭味难闻;其次要看墨的颜色,黑而发紫光的最好,纯黑次之,青色又次之,呈灰色的最次;第三要听声音,好墨量重,叩之声大且清脆,劣墨量轻,叩之声小且沉闷。墨的优劣直接影响到书作的效果。好墨不论笔锋软硬,均能保持运笔流畅,转动灵活,做到不沾、不涩、不滞、不飞、不散。所以历代书法家对墨的选择都非常重视。研磨之墨虽好,但比较麻烦,现在多用墨汁,这大大方便了书法家,但不能满足现状,要精益求精。

在用墨方面,书法家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墨落在纸上,有浓、淡、燥、润等变化,书法作品的神采、气韵,由此而得以表现。当使用浓墨时,易滞笔毫,故行笔不可能太快,如果运用的好,浓墨与白纸能形成强烈的黑白色彩对比,写出的作品凝重沉稳、朴茂苍浑。刘墉善于运用浓墨作书,有“浓墨宰相”的美誉。

但若墨过于浓,如行笔过快,则会产生过多的飞白,给人一种干燥之感。使用淡墨时,因为水分的增加,胶质比例相应降低,故可提高运笔速度,且墨的深化能力也相应增强,此则会有一种朦胧的梦幻感及清新的幽静感自作品中油然而生。董其昌、王文治等都是擅长运用淡墨作书的高手,王文治则有“淡墨探花”的雅号。但是如果用墨过淡,则又容易使作品缺乏神采。清朝书法理论家梁巘说:“浓则彩生,淡则笔利”,在用墨的时候要做到象徐悲鸿所说的“浓不凝滞,淡不浮薄”,这也诚如蔡骥所言不但“润则有肉,燥则有骨”,而且“肉不可痴,骨宜少露”。书法家根据各自的追求,充分发挥墨的艺术效果。如用墨蘸水或以水蘸墨,这样水与墨之间有了明显的界限而使每字乃至整篇的浓淡变化增大、对比增强而产生墨分五色的绘画效果,进而给人以变化奇巧的神秘感。另外,墨中加水越多,其渗化速度越快,为了更好地控制笔上的下墨量,就必须加快运笔的速度,这样字的动势就会随之明显增大,因此又能同时产生一种天然的空灵感。



| 相关机构
人民网                       中国美术家协会                    北大文化书法网                     北京正德书画院                    环球文化网                     作家网
光明网                       中国书法家协会                    中国美术大观网                     中国艺术收藏网                    贸讯网
人民艺术微信公众号
联系电话:13161866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