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详情

正德玉故事第七篇:日暮路遥,夜来风雪,游子还家

内容详情

正德和田玉研究中心

作品解读:
本件作品《风雪夜归人》系天然生成的大块新疆和田玉仔料,虽未经人工雕琢打磨,但必须肯定,这确是一件具有较高收藏价值的精品。
《风雪夜归人》描述的情景并不复杂曲折。是夜,狂风怒吼,寒气凛冽,天空里,看不见闪耀的星辰;大地上,也不知村庄、树木、河流在何方;周围的一切,都被漫天飞舞的雪花染成了白色。在这风雪交织的夜晚,一位行人,行迹匆匆,顶着鹅毛大雪,心情急促,快步前行在路上。那人肩扛行李,头戴黑色挡风帽,脚步深浅交错,顶着肆虐的风雪赶路。朔风劲吹,雪如刀割。大风席卷着雪花,有力地把他的外衣高高掀起,卷起的白色“花朵”几乎把他覆盖和淹没,也难怪他的身影忽明忽暗,忽深忽浅。风雪飞扬中艰难前行,那人忽闻远处犬吠声声,蓦然远眺,却见远处一盏灯火闪烁,心中顿感无限温暖,自觉加快脚步投奔而去。
夜间,山行劳累的旅人多半已经就寝。而从暮色苍茫到黑夜来临,从寒气侵人到风雪交作,从进入茅屋到安顿就寝,最先入耳的当是犬吠声,风雪声、叩门声、柴门启闭声、家人应答咳嗽声,等等,这些声音交织成一片。尽管借宿之人不在院内,未曾目睹,但从这一片世间嘈杂的声音,足以构想出一幅风雪人归的动魄场景。
本块玉料基色为乳白色,间有红棕色和灰黑色。三种颜色虽有色差,但大自然鬼斧神工,神奇般地把三色合理“安排”和“布局”,恰到好处地体现了此一画面所必须具有的基本要素。乳白色是基色,玉块质地柔美细腻,温润纯净,高贵典雅;玉料右边间有红棕色,宛若雪夜中的那抹灯火下的温暖,而左下角的灰黑色,则像是一位顶着风雪,疾步向前投宿或回家的行人。
《风雪夜归人》画面效果简单明了,但动感十足。暮色中,雪花漫天飞舞,冬季萧瑟的氛围表现得一览无余;行者走在归途或回家的路上,但见那人脚步蹒跚,身影若隐若现,远处灯火星星点点。大自然如此巧妙地“安排”和“构思”,真是天造地设!
寓意阐述:
本件作品《风雪夜归人》用极其凝炼的“诗笔”,描画出一幅以暮夜时分,归家旅人顶风冒雪前行为场景的寒山行旅图。《风雪夜归人》浑然天成,寓意深刻,发人深省。游子在外奔波归来,风雪途中,青山古道,遥远迷蒙,跋涉艰辛,急于寻求投宿;天寒地冻、万籁俱寂中,行者忽闻远处山间住户犬吠声声传来隐约的喧闹,家的温暖仿佛近在咫尺。家,是精神的归宿,心灵的港湾,亲情的载体,灵魂的寄托。风雪方知家珍贵,困厄才晓有家好。个中有画,画外见情。
背景分析:
唐朝诗人刘长卿写过一首《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的诗篇:“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唐诗苍茫悠远的意境,把人们带入到一个特定的时刻。诗以“日暮苍山远”五个字勾画出一个暮色苍茫、山路漫长的画面。漫长的山路,本来已经使人感到行程遥远,又眼看日暮,就更觉得遥远;简陋的茅屋,本来已经使人感到境况贫穷,再时逢寒冬,就更显出贫穷。日暮路遥,夜来风雪,不免令人感叹。
“家”寄托了人们无限情怀。杜甫在《春望》中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道出了诗人思亲情切。家是一种情怀!只要有个窝,就可以挡住风寒;太平时,家是一座博物馆,装得下人间所有亲情;风雪之夜,家是远行的人们投奔的终点,是情感的强大寄托。《风雪夜归人》告诉我们的是,家是心的向往,家是亲人的守望。家有亲人在,不惧万事忧。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的“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流露出诗人的思乡情愁。有了家,在这世间你便不再是漂泊的一人。哪怕风大雪狂,昏暗的灯光也会努力地为你而亮;哪怕家徒四壁,风雨里也总能为你撑起一方天地。家,是不管你走得多远,最后都想回去的地方。家,是不管你回得多晚,都永远等你的地方。世间最让人安心羡慕的,莫过于有家可回,有人在家里等你。
综而观之,作品《风雪夜归人》充分展现了天地人和的人文情怀。教导人们要爱家、顾家、护家、保家,以宽阔的心态,淡然的心态,去对待人生的风风雨雨、起落沉浮。家屋人安在,更喜游子归。


| 相关机构
人民网                       中国美术家协会                    北大文化书法网                     北京正德书画院                    环球文化网                     作家网
光明网                       中国书法家协会                    中国美术大观网                     中国艺术收藏网                    贸讯网
人民艺术微信公众号
联系电话:13161866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