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详情

正德玉藏品《“玉”见美人狐》

内容详情

正德和田玉研究中心

作品解读:
古典名著《聊斋志异》中的狐仙形象大多都有着非常美丽的容颜,自该著刊印二百多年来,始终给人以深刻印象。书中所写的狐仙不仅具有人的习性,而且不少角色还寄予了作者的美好愿望。比如辛十四娘,虽为妖怪,却心地善良,积善行德,有很高的精神追求;再如婴宁,与受封建礼教约束的女子不同,她天真烂漫,笑容常挂于脸上,惹人喜爱;红玉则寄托了作者崇高的审美理想……这些令人难以忘怀的美好的文学形象,无疑为狐狸在世人眼中的形象认知加分极多。
此件名为《遇见你,大狐狸》的白瓤黄皮“玉雕”系产于新疆的和田玉籽料。大自然大胆发挥想象力进行“创作”,在勾画作品主角的形象的同时,玉的色泽和形状也得到了充分利用,实为天然生成的罕见的玉品佳作。
从整体上来讲,这件玉呈倒三角形,想必这是玉本身形状独特,而大自然又匠心独运,巧妙地运用了形状优势,细心打磨的结果。同时笔者也大胆猜测,玉皮黄白相间浑然一体的颜色,也同样以天赋之资质密切配合,才会恰到好处地被塑造成一个灵气满满的玉狐形象。
尽管,这块黄皮白玉只是呈现出一只狐狸的面部表情,然而这样有重点地突出面部细节恰恰令观者深入其中,不禁想去咀嚼这些细节。想必读者和笔者一样,初识此狐,一眼便看出颜色上下、前后的差异,玉狐的前半部以深棕色为主。最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玉狐微闭的双眼,这双闭着的眼睛呈弯弯的弧形,从眼睑的中心到眼眶边缘,颜色由黑色趋于浅棕色。狐狸眼睛的刻画凝结了整个玉雕作品的灵魂,这样的颜色渐变不禁令人从视觉上就浮想联翩——这是一只有心事、有故事的狐狸。
现实世界里的狐狸,性情灵动、聪明、机敏,有的甚至给人高贵之感。当然另一方面,在许多人的印象中,狐狸却也是狡猾、奸诈、虚伪的代名词。然而玉制品往往都含有美好、祝福、吉祥之意,此件玉狐作品想必也寄予了“创作者”大自然无限美好的心愿。冥思的狐狸好像是在回味自己的人生,这样的安静而又思考的“哲人”模样,仿佛在提醒我们,生命当且行且回味,且行且反思,无论人也好,动物也好,都要学会在一个适当的时候停下来反思自己,以智慧之思让自己的生命愈加的炫美、精彩。
当然,狐狸闭目也可能是在思念着什么!狐狸天生娇媚,这种美丽的形态往往令人赏心悦目,因而人们也常常以狐狸的形态寓意美满的爱情。《山海经》云:“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九尾狐的形象便由此而来,代表着“祥瑞”之意。在赵晔的《吴越春秋》中,大禹的妻子涂山氏便是一只九尾狐,她不仅给大禹带来了美好的爱情,给大禹繁衍后代,也在事业上给予了禹很大的帮助。可见“狐仙”在当时人们心中有着很高的地位,是掌管婚姻、爱情和生育的神。

另外,笔者看到这只冥思的狐狸,又觉得它的神情既像冥思,又仿佛带有丝丝的悲伤,这不禁让人想起了《一串紫葡萄》的故事,狐狸妈妈翻山越岭去给饥饿的小狐狸找到了一串葡萄,却在归途中遇到了猎人,为了救自己的孩子,狐狸妈妈最终死在了猎人的枪下,多年以后长大的小狐狸在山口发现了一串串紫葡萄,再次想起了亲爱的妈妈。这冥思的狐狸似乎像那只多年后懂得了母爱的小狐狸,当它再次回忆起自己的母亲时,它更深切地体味到了母亲对自己的挚爱和竭尽生命的付出……
当然,除了眼睛,狐狸的鼻梁、鼻孔等诸多细节的“刻画”都非常到位,值得观者细细品鉴!

寓意阐述:
其一,生命,无论以何种形式存在,都应该且行且驻足思考,在反思之后再次扬帆起航,做更好的自己。
其二,人生难得圆满,得遇一知己,和自己相爱的人白头偕老是可遇不可求的事,此件作品包涵着“创作者”对有情人的美好祝福,愿玉的持有人能和自己的有缘人,情定并相守一生。
其三,对生命中重要之人的爱和思念,愿倾其所有为他们付出自己的全部。这里的“重要之人”,不仅仅指爱人,也有可能是自己的父母或孩子等等。

背景分析:
狐狸,古往今来都是许多故事的主角。中国先秦时期的诸多作品中就有不少关于“狐狸”的描述。除《山海经》外,《诗经》中更有不少关于“狐”的记载。《诗经·秦风·终南》云:“君子至止,锦衣狐裘。”意思是:有位君子来到此地,穿着锦绣衣衫狐裘华服。《诗经·小雅·何草不黄》云:“有芃者狐,率彼幽草。”诗句描写了一只毛发蓬松的狐狸在幽深的草丛中行经的情景。《诗经·卫风·有狐》云:“有狐绥绥,在彼淇梁。”意思是说:有只狐狸,缓慢而从容地行走在那淇河的河梁上。诸如此类。这些描述中,“狐”这一意象意义颇多,以上三句诗中,分别以“狐裘”象征地位,以“狐”象征男性的身份,以“狐”象征男女恋情。《礼记·檀弓》则记载:“狐死正丘首,仁也。”意思是:狐狸死时,必把头朝向自己的洞穴,这是怀念故土、不忘根本的“仁”啊。由此可见,狐狸在先秦时期也曾被视为“仁兽”。
然而时代在发展,“狐”的意义也在发生着变化。汉代起有狐妖一说,焦延寿《易林》记载:“鸟飞狐鸣,国乱不宁。”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记载:“狐,妖兽也,鬼所乘之。”至此,“狐”在一些人眼中成了妖兽的现象,已经初露端倪。到了魏晋时期,“狐”不仅能变成妖兽,甚至能变成人的一些负面形象,《搜神记》《玄中记》等志怪小说中就都有提及。唐宋时期,狐仙小说也依然盛行不断。明清时期,“狐妖”、“狐怪”、“狐精”之说更是盛行不断,其中最为出名的便是许仲琳长篇小说《封神演义》和蒲松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中有关狐狸的象征式书写。特别是《封神演义》中的妲己,众所周知,几乎成了“狐狸精”的代名词。不过很显然,狐狸、狐狸精在蒲松龄笔下的《聊斋志异》当中,却主要是以正面、美好的形象出现了——对狐狸来说,这当然是又一个积极的可喜的转变。  
西方文化中的“狐”形象也是多样化的,在《伊索寓言》中便出现了不少“狐”的故事。《狮子、驴子与狐狸》中,狐狸依靠自己的智慧避免了杀身之祸;《狐狸和山羊》中,狐狸既聪明又狡猾;《狐狸和豹》中,狐狸自信而又智慧;《狐狸和荆棘》中,狐狸则又变得愚昧起来……狐狸毕竟只是一种动物,其象征意义的褒与贬,关键还在于人类怎样去赋予。
狐狸的形象在中西方不同的作品中都有不同的内涵。不过,中国的玉雕行业从古至今都信奉“玉必有工,工必有意,意必吉祥”这一准则,所以大自然“雕刻”的《遇见你,大狐狸》这一和田玉籽料作品,自当取其吉祥、美好、正面的象征意义。


| 相关机构
人民网                       中国美术家协会                    北大文化书法网                     北京正德书画院                    环球文化网                     作家网
光明网                       中国书法家协会                    中国美术大观网                     中国艺术收藏网                    贸讯网
人民艺术微信公众号
联系电话:13161866060